常年供应优质高产菌种、新产地开发建设、技术指导,协助销售鲜品、干品、盐渍产品。
人工松茸菌栽培者主要关注的是: 如何有效提高育菌成品率、增加产量、提升菇质品质,
卖出好价格,取得好的收益等实际问题。
针对松茸菌常规种植极易发生诸多的弊病进行剖析求证,确保广大种植户不走弯路,多出成果,根据十六年栽培实践经验的总结和积累,特编辑这部技术资料,利用较完善的种植技巧,引领大家发展种植,改变传统栽培模式运用新技术 新理念 新技巧 使广大种植户不走弯路 多出成果 大幅度提高产量和产品质量 强有效增加栽培效益 采用最新栽培模式和优质菌种 优化基质营养合成配比 达到高产 稳产 菇质好的综合栽培效果。
促成松茸菌产业健康稳定的高效益发展,会给您带来启发和借鉴,定会给您带来满意的效果,可喜的收获。
对于刚刚介入这个产业的新学员,更是极为难得的教材,利用该实用、高效的生产模式可跨越式一步成功,具有比常规种植业户极度技术超前的技术领域,给您的特色产业带来财富和希望。
序 言
松茸菌栽培可利用植物秸秆、玉米芯、谷壳、树叶、甘蔗渣、甜叶菊渣、糖醇渣,中药渣,桉树皮(粉碎)种植菇(耳)废料等为原料,可在林地、大田搭设遮阳网、葡萄架下、果园、简易棚进行间作套种、太阳能设施遮阳下,温室大棚正季或反季栽培。
我国多地区农作物种植以玉米和水稻为主,栽培松茸菌所需的原料稻草、玉米秸秆、稻壳、树叶资源丰富,在不加麦麸等辅料的条件下即可栽培正常出菇,可就地取材,变废为宝,可避免焚烧秸秆带来环境危害,且广大种植户的原材料可不用花钱或少花钱就可利用,有效降低了栽培成本,从而提高了栽培效益。种植粗放,易管理,是在所有食用菌品种中栽培成本最低的一种,菇体色泽艳丽,品味好,营养丰富,销路好,产量高,见效快,效益大。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意见”中对农作物秸秆综合开发利用提出来一系列方针政策。松茸菌生产具有“不与农争时,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不与地争肥、占地少、用水少、投资小、见效快”等特点,能把大量废弃的农作物秸秆转化成为可供人类食用的优质蛋白与健康食品,其培养基废料(菌渣)又是良好的农业有机肥料,是延长农业产业链和促进农业生态环境优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可安置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使外出农民工返乡就地生财率大幅度提升。因此,在发展都市农业、效益农业的今天,松茸菌产业正越来越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和被广大群众所认识,成为近年来农民增收的一大新亮点。充分利用农作物秸秆大力发展松茸菌产业是贯彻落实新时代建成小康社会,避免秸秆焚烧,废料综合利用,促进农业经济、生态良性循环,建设资源节约型生态高效农业,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选择,堪称是高效农业经济来源新的增长点,也是解决“三农”问题、增加农民收入、建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成小康目标的重要渠道之一。
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在“发展壮大乡村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方面,加快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因地制宜发展多样性特色农业,倡导“一村一品”、“一县一业”。积极发展果菜茶、食用菌、杂粮杂豆、薯类、中药材、特色养殖、林特花卉苗木等产业。支持建设一批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发展乡村新型服务业。充分发挥乡村资源、生态和文化优势,发展适应城乡居民需要的休闲旅游、餐饮民宿、文化体验、健康养生、养老服务等产业。强化创新驱动发展,实施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行动,培育一批农业战略科技创新力量。
松茸菌在东北、福建、四川等地区已有多年栽培历程,近几年来通过对松茸菌菌种的优化选育(采集东北野生菇体分离获得菌种进行驯化),改良基质营养配比,和对培养基的技术处理,不用谷粒、不用摇瓶,使母种-原种-栽培种的育菌速度及菌丝浓度大幅度增加,原种及栽培种育菌在25-28天即可育成,成品率在98%以上,避免了松茸菌在菌种制作带来的诸多实际问题。在栽培过程中,改革了影响松茸菌生长发育的多种弊病,探索出运用“窄条幅双垄”新模式,新的基质营养合成配比及培养料预处理等技术手段,使育菌速度快,菌丝生长健旺,培养基质中菌丝浓度大,抗逆性增强,有效提高了育菌成品率,具有出菇早、菇丛密集、菇体腿粗盖肥,品质优良、转潮快、茬次多、提高了整体栽培产量,每亩地(667平方米)去除管理作用道,实际栽培利用面积400-450平方米,可产鲜菇8000市斤左右,是农村现代农业发展新的亮点。在全国多个种植基地进行推广以来,取得了可喜的栽培效果,对推动松茸菌健康、稳定、可持续壮大高效益发展起到一定作用。
一.松茸菌基础知识
松茸菌是欧美各国人工栽培的食用菌之一,也是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向发展中的国家推荐栽培的食用菌之一。松茸菌的栽培材料广(稻草、麦秆、玉米秆、稻壳等)产量高(10-15千克/平方米),鲜菇气味清香、味道柔和,质地脆嫩,适口性好,深受大多数消费者好评。为加速松茸菌在我国的推广, 现将有关松茸菌的基础知识介绍给大家。
1、 松茸菌的分类地位,栽培简史和名称变化
松茸菌隶属于担子菌亚门、层菌纲、伞菌目,球菇科Strophariaceae,松茸菌属Stropharia。l 922年首次发现并命名于美国,其后欧洲各国、日本、中国也相继发现其分布。松茸菌的栽培历史很短,但发展较迅速。在本世纪60年代,德国(原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开始试种(Joaehim Puschet,l 969),其后波兰(Szudyga,l 973),捷克斯洛伐克(Stanek,l 974),匈牙利(Batass,l974)相继引种栽培。目前美国、西欧、独联体(原苏联)各国对松茸菌的栽培都很感兴趣。我国引种虽迟一些,但发展潜力大,一定能后来居上。
松茸菌现行的学名是Strophctria rug,oso-annulata FarlOW alaud Murrill.
根据学名的拉丁文原意,本种已有几个中文译名:皱环球盖菇、松茸菌(英文King Stropharia)、酒红松茸菌(英文Wine Stropharia)。
笔者在2010年将松茸菌命名为商品名称{赤松茸}
现有很多人将松茸菌改为代名词-赤松茸,赤松茸这个名称已被广泛利用。
2﹑生物学特性
形态特征
子实体单生、丛生或群生,中等至较大,单个菇团可达数公斤重。菌盖近半球形,后扁平,直径5~45厘米。菌盖肉质,湿润时表面稍有粘性。幼嫩子实体初为白色,常有乳头状的小突起,随着子实体逐渐长大,菌盖渐变成红褐色至葡萄酒红褐色或暗褐色,老熟后褪为褐色至灰褐色。有的菌盖上有纤维状鳞片,随着子实体的生长成熟而逐渐消失。菌盖边缘内卷,常附有菌幕残片。菌肉肥厚,色白。菌褶直生,排列密集,初为污白色,后变成灰白色,随菌厘米,柄粗0.5~4厘米,菌环以上污白,近光滑,菌环以下带黄色细条纹。菌柄早期中实有髓,成熟后逐渐中空。菌环膜质,较厚或双层,位于柄的中上部,白色或近白色,上面有粗糙条纹,深裂成若干片段,裂片先端略向上卷,易脱落,在老熟的子实体上常消失。孢子印紫褐色,孢子光滑,棕褐色,椭圆形,有麻点。顶端有明显的芽孔,厚壁,褶缘囊状体棍棒状,顶端有一个小突起。
生态习性
松茸菌从春至秋生于林中、林缘的草地上或路旁、园地、垃圾场、木屑堆或牧场的牛马粪堆上。人工栽培在南方高温地区除了7~9月未见出菇外,其他月份均可长菇,但以10月下旬至12月初和3~4月上旬出菇多,生长快。野生松茸菌在青藏高原上生长于阔叶林下的落叶层上,在攀西地区生于针阔混交林中。分布:中国(云南、西藏、吉林)、日本、欧洲、北美。